中国在非洲重大投资项目对环境、劳工的影响以及问责不力的问题
[翻译由企业责任资源中心提供]
在由非洲气候正义组织(Africa Climate Justice Group)发起的“来自非洲的声音:行动者如何看待中国投资”网络研讨会上,来自非洲各地的民间社会组织的六位代表就中国在当地社区的开矿和采掘活动分享了一手经验,然后由一位中国在非投资专家点评。以下是发言内容小结。
基建项目
中国在整个非洲大陆投资了许多备受瞩目的基础设施项目,包括耗资 70 亿美元的尼日尔输油管道项目、13 亿美元的喀麦隆港口项目以及 36 亿美元的几内亚铝业投资项目。这其中许多项目旨在帮助中国获取原材料,并加快这些原材料通过公路、铁路或港口出口的速度。
环境影响
中国投资对环境的影响取决于项目的性质、中国企业的行为以及东道国的法律和执法情况。……
劳工影响
基础设施项目和采矿特许权不仅应为非洲各国政府创造收入,还应为当地工人创造就业机会。南非、尼日利亚和纳米比亚等非洲国家的失业率达 33-34%,为世界最高。
中国公司常常从中国带来自己的工人,而拒绝雇佣当地人。截至 2019 年底,有 182,000 名中国人在非洲工作,其中许多人从事建筑工作。然而,据麦肯锡咨询公司(McKinsey)报告称,中国公司近 90% 的工作都依赖非洲人。
这些项目的工作条件各不相同。Farai Maguwu 的发言指出,在津巴布韦的一家工厂, “工人说他们在午餐时间会被锁起来,因为中国人说,‘如果我们放你们自由,你们会偷东西’。他们在午餐时间后才被放出去。我们还看到过中方在工人要求最低工资时开枪”。……
问责不力
与中国公司打交道的一个挑战是公司运营缺乏透明度和明确的问责机制,这其中有一部分是语言和文化差异的原因,但也反映了企业的行为模式。
Aboubacar Diallo 表示,在几内亚,即使社区居民和民间团体向中国公司提出质疑,例如主张公司存在违法或侵害权利的问题,“这些公司却继续自行其是,不受影响”。“对于世界银行的项目,社区居民往往可以通过申诉来进行问责。但针对中国公司的问责很难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