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人士称,中国在非洲的能源融资从政策性银行转向多元化模式,正在重塑非洲能源格局
(翻译由企业责任资源中心提供)
“电力的游戏:中国在非洲能源融资的变化” 中南项目 2025 年 4 月 4 日
中国的金融机构是非洲能源领域的关键参与者,仅中国国家开发银行(China Development Bank,简称 CDB)和中国进出口银行(Export-Import Bank of China,简称 Exim Bank)这两家政策性银行,就在非洲提供了547亿美元的能源融资。
截至2018年,中国对非洲的融资总额达到340亿美元,其中约三分之一来自商业银行和供应商。
相比之下,自2017年以来,因中国外汇储备减少和国内体制改革等经济与监管挑战,政策性银行的融资流量显著下降。
在经济下滑的同时,为海外融资者提供的风险保险急剧减少,埃塞俄比亚、加纳和赞比亚等债务负担沉重的借款国也掀起了债务重组浪潮。
与此同时,关于商业导向工具——例如商业债权人、股权投资者、以及出口信贷保险提供方——的提及率急剧上升,超过了对政策性融资的引用。
我们的分析显示,中国的商业债权人在非洲提供的贷款利率更高、贷款期限更短、宽限期更为严格,相较于国有政策银行的条件更加苛刻。
此外,商业银行通常设定更短的贷款周期,中位数为10年,而国有政策性银行提供的贷款中位数大约为15年。
这意味着,来自商业债权人的信贷成本更高,在获得相同资源的前提下,可能对借款国造成更重的债务负担。
据估算,由国家开发银行融资的发电项目,每年排放近6000万吨二氧化碳,而中国进出口银行资助的项目年排放量为750万吨。
国家开发银行主要采取商业化放贷模式,其决策程序制度化程度较低,外部机构参与较少。这种自主性使其更注重盈利,通常倾向于选择能快速产生回报、但环境成本较高的项目。
中国在非洲的贷款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其特点是债权人类型和财务能力的多样化,这标志着中国在非洲的能源融资战略正进入重构阶段。
展望未来,中国的能源融资模式有望变得更加复杂和成熟。尽管不同类型的中国债权人在做法上可能存在差异,但整体趋势将是逐步摆脱对大型水电和煤炭项目的依赖,这一转变有望推动非洲能源组合朝着更具多样性与可持续性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