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对外投资整体下滑,“一带一路”重心转向中东
[翻译由企业责任资源中心提供]
“在2021年的数字之外:不断发展的‘一带一路’”,2022年3月14日
1月底,我们在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FISF)绿色金融与发展中心的团队发布了半年度“一带一路”投资报告,其中涵盖了2021年年终数据。
我们发现,“一带一路”的融资和投资规模(包括投资项目和建设项目)与2020年大体相当,约为600亿美元。然而,2021年的情况与往年存在一些关键差异,尤其是在区域重点方面。我们还看到某些趋势的延续,如每个项目的投资额都出现了下滑。[...]
我们的分析利用了中国商务部发布的投资和建设数据,美国企业研究所(AEI)的中国全球投资跟踪系统,以及我们在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绿色金融与发展中心的BRI项目数据库。在整个分析中,我们对中国通过投资项目和建设项目参与BRI进行了区分。投资包括股权投资,因此涉及到项目的所有权。建设项目涉及中国实体承建的基础设施项目,某些建设项目通过中国实体获得债务融资,如通过设计—采购—施工(EPC)和设计—采购—施工加融资(EPC+Finance)合同。[...]
投资进一步下滑
2021年是“一带一路”倡议发起以来投资总额最低的一年,约为140亿美元,占中国“一带一路”参与度的23.3%。这也是自2013年“一带一路”启动以来,投资在“一带一路”活动中所占比重最低的一年。相比之下,自2013年以来,投资项目在“一带一路”活动中的参与度平均水平接近40%。这种下降趋势几乎在所有行业和不同地区都有所显现。[...]
主要参与企业
最后,我们发现2021年大部分“一带一路”合同涉及以中国电建(PowerChina)和中交建(China Communication Construction)为首的大型国有企业,它们合计占总建设量的40%左右。与此同时,青山控股(Tsingshan Holding)、博裕投资/高瓴资本(Boyu Capital/Hillhouse Capital)等私人投资公司和晶科能源(Jinko Solar)、阿里巴巴(Alibaba)等民营企业也参与了“一带一路”投资项目。私营企业倾向于参与物流(如博裕投资在印尼投资快递巨头J&T Express公司)、零售(如阿里巴巴首次投资越南零售商Masan)和高科技制造(如晶科能源在越南投资5亿美元兴建太阳能晶圆厂)等行业的项目,而非基础设施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