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dData新报告指随着中国大幅增加对“一带一路”项目借款国的紧急救助贷款,全球金融和货币体系变得更多级和不透明
“一带一路”救助贷款达到创纪录水平,引发对中国旗舰全球基础设施计划前途的质疑
根据AidData、世界银行、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和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人员的一项新研究,中国政府显著扩大了对陷入财务困境或完全违约的主权借贷者的紧急救助贷款。新[...]数据集表明,截至2021年底,中国在22个债务国开展了128次救助贷款业务,价值2400亿美元。这些业务包括诸多所谓的“展期”,即相同的短期贷款被一延再延,从而为到期债务进行再融资。
中国政府在2010年的海外贷款组合中,只有不到5%用于支持陷入困境的借款国,但是到了2022年,这一数字飙升至60%。对于不断上升的债务危机浪潮,中国的因应之道是摆脱基础设施项目贷款,转而加大流动性支持业务。中国有近80%的紧急救助贷款是在2016年至2021之间发放的。
[...]
上述合著者表示,中国政府并未向所有陷入困境的“一带一路”借款方提供救助:低收入国家通常会获得债务重组,包括宽限期或最终还款日期延长,但是不会获得新资金;中等收入国家倾向于通过国际收支平衡(BOP)支持来获得新的资金,从而避免或推迟违约。
[...]研究[...]发现,中国已将救助资金引向外汇储备水平偏低而且主权信用评级偏弱的国家[...],包括阿根廷、白俄罗斯、厄瓜多尔、埃及、老挝、蒙古、巴基斯坦、苏里南、斯里兰卡、土耳其、乌克兰和委内瑞拉。
[此外],在紧急情况下从中国政府借款并不便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典型救助贷款利率为2%,而中国救助贷款的平均利率为5%。
Christoph Trebesch指出:“[...]全球金融和货币体系[...]变得越来越多极、越来越少制度化、也越来越不透明。[...]
[...]
中国人民银行并非中国唯一一家参与国际救助贷款业务的官方机构。中国的国有政策性银行(如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如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国有石油和天然气公司(如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国际石油化工联合有限责任公司)以及国家外汇管理局(SAFE)提供了更广泛的救助贷款工具,包括流动性支持措施、外币定期融资措施协议、存款贷款、商品预付措施以及所谓的“主权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