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巴布韦:调查显示,锂矿开采导致家庭迫流离失所、河流污染,而企业的承诺空洞无物
(翻译由企业责任资源中心提供)
锂矿梦,殖民现实:津巴布韦的矿产资源如何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劫掠 2025 年 5 月 10 日
比基塔(Bikita)数十户家庭在熟睡中迎来推土机的轰鸣。深夜时分,一家外国矿业公司的测量员在当地官员的陪同下抵达,将一排排红旗插入土地,那些红旗随后成了锂矿区围栏的标记。几天之内,这些村民世代耕作的土地被划为锂矿开采区。没人见过环境影响评估报告(EIA),也没人获得任何赔偿。
锂是全球能源转型的核心——清洁能源、电动车、电池储能皆依赖于此。然而,正如《东部先驱报》(The Eastern Herald)的这项调查揭示的那样,这场能源革命背后的人类与环境代价,正被沉默所掩盖。
《东部先驱报》获得的内部文件和法庭文件显示,超过3200公顷的农村土地在未经公众审查的情况下被重新分类。在多个地区,总统令被用于将土地转交给中资矿企,这些公司通过运营离岸空壳公司——而无需征得地方议会或土地所有者的同意。
津巴布韦国家税务局泄露的一份审计报告显示,从2022年第三季度到2025年第一季度,逾11亿美元的与锂相关的收入流出境外。这些资金通过如香港和毛里求斯等低税地区进行转移,使矿业公司得以规避税收责任。
泄露的雇佣记录还显示,在中资运营的锂矿项目中,仅有13.7%的技术岗位由津巴布韦本国公民担任。尽管津巴布韦本地培训了地质专家,该国却仍从中国大量引进工程师和劳工,且通常享有免签待遇。
资源由中国开采,加工后则被西方企业所利用。特斯拉(Tesla)、比亚迪(BYD)、大众(Volkswagen)等公司所用的锂,大多在中国提炼,而原矿则来自津巴布韦。然而,迄今为止,尚无任何一家西方整车厂对原材料的来源进行尽责管理。欧盟的《关键原材料法案》(Critical Raw Materials Act)也未对境外提炼的材料设立可追溯性要求。人权观察(Human Rights Watch)已将津巴布韦列为“合规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