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结果
-
update -
update 企业法律责任季度简报- 2020年 第34期
全球范围内,生计和自然资源受到商业运作损害或威胁的社区和个人,正在将环境诉讼作为维护人权的重要战略工具。过去十年,直接针对公司要求其补偿气候和其他环境损害的诉讼稳步增长。世界各地的法庭在取得了关键性胜利同时也经历了一些重大挫折,新的行动者开始崭露头角。其中包括股东向其拥有股份的公司或私营机构提起法律诉讼(所谓的股东诉讼),以及民间社会组织因环境损害将公司告上法庭或支持由其他行动者发起的环境诉讼。
阅读更多 -
《中国海外负责任投资快讯》第八期 2019年12月: 性别平等
性别视角在“中国走出去”的语境中仍是缺失的一环。尽管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联合公报再次确认落实对联合国《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承诺,促进和平、发展和人权,其中无疑包含性别平等的要素,但目前少有中国海外环境和社会可持续投资和负责任商业实践的政策和倡议纳入性别的维度,不同行业的投资、贸易和商业实践对性别,尤其是对性别光谱中不同群体——男性、女性、跨性别、非常规性别、和其他性别认同的多元、交叉影响的研究仍然乏善可陈。《“一带一路”倡议与性别平等》报告分析了中国政策与国际标准和实践的差距,并分别对中国政府和企业提出了具体的行动建议。
阅读更多 -
《中国海外负责任投资快讯》第七期 2019年8月: 环境、社会、公司治理披露
数十年的企业责任实践积累了强有力的商业案例,并逐步形成全球共识:一家企业长久的兴盛与良好的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绩效密切相关。环境、社会和治理因素的内容不胜枚举且并非一成不变,涵盖从气候变化、可持续的土地使用、资源短缺和污染,到人权和劳工标准、社区发展(包括土著人社区)、避税等议题。
阅读更多 -
《中国海外负责任投资快讯》第六期 2019年3月: 负责任的土地使用
中国的基础设施投资全球领先,涉及大量土地使用,由此引发人们关注土地权、环境权、传统生计、性别等相关问题。本期简报聚焦投资和贸易行为对土地权的潜在影响(特别是如何影响最脆弱地区和贫困社区),以及与此相关的减贫、可持续发展和气候变化等重要议题。
阅读更多 -
《中国海外负责任投资快讯》第五期 2018年10月: 受冲突影响和高风险地区
随着全球经济和收入的增长,对商品和原材料的需求持续增加,越来越多公司在资源丰富的受冲突影响地区经营或采购。对许多公司而言,因为在不熟悉和复杂的环境中开展业务而导致严重的社区不满、人权侵犯和其他不良后果的风险很高。例如,受雇的安保部队如果没有接受良好的训练,可能在保护公司资产时过度使用武力。这些行为除了给公司和投资者带来声誉、运营、财务和法律上的风险,还可能构成严重的人权侵犯,并加剧受影响社区的紧张局势和不稳定。但另一方面,在这些极具挑战的环境中,负责任的公司有可能通过包容性就业、可持续投资以及采纳社会和环境问责方面的最佳实践促进经济发展和复苏,为持久和平与繁荣作出重大贡献。
阅读更多 -
《中国海外负责任投资快讯》第四期 2018年4月: 缅甸
中国是缅甸最大的外资来源国。1988年至2018年2月,中国对缅投资总额达200亿美元,主要投资集中在水电、矿业、石油和天然气及其他重大基础设施行业。中国以往投资的一些巨型项目,如莱比塘铜矿、密松大坝、中缅油气管道等,因环境社会争议较大,曾遭到当地民众抵制。投资者承受了巨大压力,中国的国际形象亦因此受损。
阅读更多 -
《中国海外负责任投资快讯》第三期 2018年1月: 负责任采矿业
自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采矿业已成为能源行业之外,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支柱之一。在法制和监管体系健全,营商环境良好的国家,采矿业有助于增加东道国政府的税收和出口收入,为当地社区创造就业机会,发展(特别是在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促进技术转让。然而,在治理薄弱的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存在破坏环境、侵犯权益、腐败和助长冲突等风险。这些问题备受政府、企业、社区和民间机构瞩目。中国工业界积极应对矿业海外投资的环境和社会挑战,借鉴现有的负责任矿产采购国际标准,为中国企业提供前沿实务指导和实践工具。
阅读更多 -
update 《中国海外负责任投资快讯》第二期 2017年6月: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AIIB)
2013年,中国领导人在向世界提出“一带一路”宏大倡议的同时,宣布了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的计划——该行将致力于通过集中为亚洲的基础设施,如交通、能源、城市建设等领域融资,促进可持续经济发展、创造财富并推动亚洲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自2016年成立以来,亚投行已经吸引了52个成员国和25个准成员,批准了13个项目。这些项目必然涉及作为货物和服务承包商或供应商的私营部门。 因此,亚投行的社会和环境政策及实践与商业行为息息相关。
阅读更多 -
update 《中国海外负责任投资快讯》第一期 2017年3月: 自主、事先和知情同意权 (FPIC)
尽管已经取得了不少进步,但中国企业在对外投资合作,尤其在涉及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项目时,依然面临重大挑战。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在商业经营中应当遵守国际准则,助益于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实现,并且与当地利益相关方进行有效沟通,以预防和应对社会风险。反之,将东道国政府视为利益相关方的唯一代表可能加剧冲突和社会分化,导致项目延期、搁置,使企业蒙受巨大的经济和声誉损失。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