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電動汽車電池金屬鎳供應鏈中的人權侵犯和環境侵權問題
Shutterstock
電動汽車(EV)電池將在碳中和的經濟轉型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隨著全球向清潔能源的過渡,大量投資將湧入交通工具的脫碳化,美國、歐盟和中國已相繼出台了鼓勵購買和使用電動汽車的措施。全球油價上漲也將刺激對電動汽車的市場需求。
然而,隨著全球向清潔能源的過渡,與可再生能源產品組件有關的人權問題不容忽視。例如,在電動汽車電池金屬鎳的開採過程中存在侵犯人權的問題。如果要實現向清潔能源的公正過渡,就必須審視和解決這些問題。
遺憾的是,由於電動汽車電池金屬供應鏈的不透明性,難以識別、了解和補救其中的人權侵犯行為。因為供應鏈不透明,電池製造商、終端用戶公司和投資者似乎可以對價值鏈下游的人權侵犯置身事外。
在這份簡報中,我們識別了出現在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兩個重要的鎳礦供應鏈中不同環節的人權侵犯行為--並將這些侵權行為追溯至松下、特斯拉和豐田。簡報中的案例包括菲律賓的里奧圖巴鎳礦公司(Rio Tuba)和在印度尼西亞經營的兩家中國公司浙江華友鈷業和中偉新材料公司(CNGR Advanced Materials)。
里奧圖巴鎳礦公司的採礦作業對菲律賓巴拉望島受影響社區居民的健康和福利產生了直接的負面影響。有指控稱,採礦活動未得到當地土著人民自由、事先和知情的同意(FPIC),造成了水污染和雨林破壞,威脅糧食安全。
同時,中偉新材料公司與鎳工業園區的商業協議間接影響了印度尼西亞中蘇拉威西島居民的健康和生存環境。一個漁村的居民經常抱怨呼吸道出現問題,他們懷疑這是由於吸入了燃煤發電廠的灰塵所致。採礦作業還造成了一系列環境問題,如森林破壞、水污染和海洋生物的死亡。捕魚是蘇拉威西島大多數居民的生計所在,卻由於燃煤電廠冷卻排氣系統造成的海水溫度上升而受到嚴重影響。
電動汽車及其電池製造商將從電動汽車需求量的增加中獲益,本簡報敦促這些公司履行《聯合國工商企業與人權指導原則》(UNGPs)中規定的企業尊重人權的責任。這包括繪制礦物供應鏈路線圖並對其中的各個環節進行監管,了解電動汽車電池所需關鍵礦物的開採條件,並利用其影響力確保在供應鏈的各個環節中切實尊重人權。同時政府有必要對供應鏈進行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