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緬甸在對社會和環境影響的關注中籤署33項基礎設施協議
【此翻譯由企業責任資源中心提供】
“中緬推進'一帶一路'合作”,2020年1月21日
在習近平主席……對緬甸的訪問中,兩國同意加快推動數項聯合基礎設施計劃。兩國政府簽署了33項基礎設施協議,同意加快作為“一帶一路”(BRI)組成部分的中緬經濟走廊的建設。
更重要的是,雙方就在若開邦(Rakhine)建設的皎漂經濟特區項目的股權佔比達成協議。協議有爭議……皎漂鄉村發展協會社區協調員Tun Kyi表示,當地村民沒有參與兩項新協議的談判……“經濟特區的絕大部分民眾不支持這個項目。公司……沒有向公眾披露項目的具體信息,沒也有諮詢過當地民眾的意見。”當地人擔心,如果不為他們提供工作,他們就會失去生計,特別是考慮到大部分人主要從事捕魚和開挖砂石的工作… …
中國國有企業中信集團(CITIC)和泰國正大集團(Charoen Pokphand Group)組成的中信聯合體計劃開發位於若開邦經濟特區的深海港項目。 2019年底,中信集團聘請加拿大赫氏集團(Hatch)擔任項目管理顧問,監督項目開展法律規定的環境與社會影響評估……
新簽署的協議還旨在推進有關中緬瑞麗—木姐跨境經濟合作區項目和伊洛瓦底省(Ayeyarwaddy)米朗嘉因(Mee Laung Gyaing)發電項目的談判。米朗嘉因的發電項目造價為26億美元,計劃建造一座使用液化天然氣的裝機容量為1390兆瓦的發電廠。值得注意的是雙方沒有提到中國投資36億美元的密松大壩項目。該項目在緬甸爭議極大,這部分是因為大壩發電量的90%將輸往中國。
在習近平抵達緬甸的當天,30多個民間社會組織(其中大部分來自克欽邦)聯合發表了一封公開信,敦促中國領導人終止該項目。 “中國投資者最重要的一項任務是在最初的概念設計階段,考慮該項目的環境、社會和管理風險,並採取措施降低負面影響,” 位於仰光的緬甸盡責企業中心的負責人薇姬·鮑曼(Vicky Bowman)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