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非洲重大投資項目對環境、勞工的影響以及問責不力的問題
[翻譯由企業責任資源中心提供]
在由非洲氣候正義組織(Africa Climate Justice Group)發起的「來自非洲的聲音:行動者如何看待中國投資」網絡研討會上,來自非洲各地的民間社會組織的六位代表就中國在當地社區的開礦和採掘活動分享了一手經驗,然後由一位中國在非投資專家點評。以下是發言內容小結。
基建項目
中國在整個非洲大陸投資了許多備受矚目的基礎設施項目,包括耗資 70 億美元的尼日爾輸油管道項目、13 億美元的喀麥隆港口項目以及 36 億美元的幾內亞鋁業投資項目。這其中許多項目旨在幫助中國獲取原材料,並加快這些原材料通過公路、鐵路或港口出口的速度。
環境影響
中國投資對環境的影響取決於項目的性質、中國企業的行為以及東道國的法律和執法情況。……
勞工影響
基礎設施項目和採礦特許權不僅應為非洲各國政府創造收入,還應為當地工人創造就業機會。南非、尼日利亞和納米比亞等非洲國家的失業率達 33-34%,為世界最高。
中國公司常常從中國帶來自己的工人,而拒絕雇傭當地人。截至 2019 年底,有 182,000 名中國人在非洲工作,其中許多人從事建築工作。然而,據麥肯錫咨詢公司(McKinsey)報告稱,中國公司近 90% 的工作都依賴非洲人。
這些項目的工作條件各不相同。Farai Maguwu 的發言指出,在津巴布韋的一家工廠, 「工人說他們在午餐時間會被鎖起來,因為中國人說,‘如果我們放你們自由,你們會偷東西’。他們在午餐時間後才被放出去。我們還看到過中方在工人要求最低工資時開槍」。……
問責不力
與中國公司打交道的一個挑戰是公司運營缺乏透明度和明確的問責機制,這其中有一部分是語言和文化差異的原因,但也反映了企業的行為模式。
Aboubacar Diallo 表示,在幾內亞,即使社區居民和民間團體向中國公司提出質疑,例如主張公司存在違法或侵害權利的問題,「這些公司卻繼續自行其是,不受影響」。「對於世界銀行的項目,社區居民往往可以通過申訴來進行問責。但針對中國公司的問責很難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