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usesaffiliationarrow-downarrow-leftarrow-rightarrow-upattack-typeburgerchevron-downchevron-leftchevron-rightchevron-upClock iconclosedeletedevelopment-povertydiscriminationdollardownloademailenvironmentexternal-linkfacebookfiltergenderglobegroupshealthC4067174-3DD9-4B9E-AD64-284FDAAE6338@1xinformation-outlineinformationinstagraminvestment-trade-globalisationissueslabourlanguagesShapeCombined Shapeline, chart, up, arrow, graphLinkedInlocationmap-pinminusnewsorganisationotheroverviewpluspreviewArtboard 185profilerefreshIconnewssearchsecurityPathStock downStock steadyStock uptagticktooltiptwitteruniversalityweb

內容有以下的語言版本: English, 简体中文,

報告

21 十月 2021

作者:
Global Witness (UK)

毀林 「紅利」 :全球各大銀行如何從破壞雨林和危害社會的行為中獲利

毀林 「紅利」 :全球各大銀行如何從破壞雨林和危害社會的行為中獲利 2021年10月21日

主要內容總結

  • 世界各地的雨林破壞加劇了全球氣候變化,並讓保護和依賴雨林的社區付出了毀滅性代價。金融機構對農業綜合企業的支持為這種破壞提供了資金,並從中獲利。
  • 全球見證(Global Witness)的一項調查發現,自《巴黎氣候協定》簽訂以來,歐盟、英國、美國、中國的銀行和資產管理公司已向被控破壞巴西、東南亞、非洲熱帶森林的企業投入了1570億美元。
  • 據全球見證估計,這些金融機構通過向毀林風險最高的農業綜合集團(主要是大豆、牛肉、棕櫚油和漿紙行業的企業)提供融資,淨賺了17.4億美元的利息、股息和費用。
  • 隨著政府、股東和公眾開始認識到,通過破壞環境和危害社會賺取的利潤是非法的,這些巨額資金可能會成為銀行的負債。目前已有一列銀行返還從問題交易中獲取的利潤的案例。
  • 匯豐銀行(HSBC)、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摩根大通(JPMorgan)、法國巴黎銀行(BNP Paribas)、荷蘭合作銀行(Rabobank)和中國銀行(Bank of China)等金融巨頭多次從這些交易中獲利。
  • 根據我們的分析,美國摩根大通銀行已向被控毀林的企業投資了約93.8億美元,成為包括美國、歐盟、英國、中國在內區域的最大毀林貸款機構。
  • 問題的核心是自願承諾的失敗和問責制的缺失,這意味著銀行可以一次又一次地進行有問題的交易。社區和非政府組織正在試驗建立新的法律邊界,試圖讓金融機構承擔起責任。然而,這需要包括歐盟、英國、美國和中國在內的主要金融中心的政府有效地監管金融機構和企業,以終結他們在毀林方面的共謀行為,以及從中謀利的能力。

隱私資訊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和其他網絡存儲技術。您可以在下方設置您的隱私選項。您所作的更改將立即生效。

有關我們使用網絡儲存技術的更多資訊,請參閱我們的 數據使用和 Cookie 政策

Strictly necessary storage

ON
OFF

Necessary storage enables core site functionality. This site cannot function without it, so it can only be disabled by changing settings in your browser.

分析cookie

ON
OFF

您瀏覽本網頁時我們將以Google Analytics收集信息。接受此cookie將有助我們理解您的瀏覽資訊,並協助我們改善呈現資訊的方法。所有分析資訊都以匿名方式收集,我們並不能用相關資訊得到您的個人信息。谷歌在所有主要瀏覽器中都提供退出Google Analytics的添加應用程式。

市場營銷cookies

ON
OFF

我們從第三方網站獲得企業責任資訊,當中包括社交媒體和搜尋引擎。這些cookie協助我們理解相關瀏覽數據。

您在此網站上的隱私選項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和其他網絡儲存技術來增強您在必要核心功能之外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