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對外投資整體下滑,「一帶一路」重心轉向中東
[翻譯由企業責任資源中心提供]
「在2021年的數字之外:不斷發展的『一帶一路』」,2022年3月14日
1月底,我們在復旦大學泛海國際金融學院(FISF)綠色金融與發展中心的團隊發佈了半年度「一帶一路」投資報告,其中涵蓋了2021年年終數據。
我們發現,「一帶一路」的融資和投資規模(包括投資項目和建設項目)與2020年大體相當,約為600億美元。然而,2021年的情況與往年存在一些關鍵差異,尤其是在區域重點方面。我們還看到某些趨勢的延續,如每個項目的投資額都出現了下滑。[...]
我們的分析利用了中國商務部發佈的投資和建設數據,美國企業研究所(AEI)的中國全球投資跟蹤系統,以及我們在復旦大學泛海國際金融學院綠色金融與發展中心的BRI項目數據庫。在整個分析中,我們對中國通過投資項目和建設項目參與BRI進行了區分。投資包括股權投資,因此涉及到項目的所有權。建設項目涉及中國實體承建的基礎設施項目,某些建設項目通過中國實體獲得債務融資,如通過設計—採購—施工(EPC)和設計—採購—施工加融資(EPC+Finance)合同。[...]
投資進一步下滑
2021年是「一帶一路」倡議發起以來投資總額最低的一年,約為140億美元,佔中國「一帶一路」參與度的23.3%。這也是自2013年「一帶一路」啓動以來,投資在「一帶一路」活動中所佔比重最低的一年。相比之下,自2013年以來,投資項目在「一帶一路」活動中的參與度平均水平接近40%。這種下降趨勢幾乎在所有行業和不同地區都有所顯現。[...]
主要參與企業
最後,我們發現2021年大部分「一帶一路」合同涉及以中國電建(PowerChina)和中交建(China Communication Construction)為首的大型國有企業,它們合計佔總建設量的40%左右。與此同時,青山控股(Tsingshan Holding)、博裕投資/高瓴資本(Boyu Capital/Hillhouse Capital)等私人投資公司和晶科能源(Jinko Solar)、阿里巴巴(Alibaba)等民營企業也參與了「一帶一路」投資項目。私營企業傾向於參與物流(如博裕投資在印尼投資快遞巨頭J&T Express公司)、零售(如阿里巴巴首次投資越南零售商Masan)和高科技製造(如晶科能源在越南投資5億美元興建太陽能晶圓廠)等行業的項目,而非基礎設施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