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屆會議回顧:工商企業與人權約束條約的進展與未來路徑

Xabi Oregi, Pexels
作者:Jessica Lawrence 和Thato Gaffane,人權律師組織
2024年12月16日至20日,利害關係人齊聚日內瓦,參加跨國公司和其他工商企業與人權的關係問題政府間工作小組(IGWG)第十屆會議。隨著新任主席的加入,這一里程碑式的會議帶來了新的使命感,並標誌著邁向制定旨在解決企業責任、推動商業領域人權進步的具有法律約束力文書的關鍵一步。
儘管會議從2024年10月推遲至12月,但本屆會議匯集了國家代表、民間社會組織(CSOs)、工會代表和企業領袖,共同審議修訂後的條約草案,特別是第4至9條和第11條(受害者權利、受害者保護、預防、獲得補救、法律責任、管轄權和適用法律)。這種多樣性,尤其是在全球南方國家慶祝重要假期的背景下,反映了各方對條約在規範全球企業行為方面重要性的認可。
第十屆會議的討論圍繞著最新草案展開,草案吸收了先前談判的成果以及新任命的法律專家的寶貴建議。重點領域包括受害者的權利和保護,強調了「受害者」定義的包容性,以避免過於狹隘的解釋。與會者也討論了構成人權侵犯的範圍。此外,關於加強母國和東道國確保企業問責制義務的提案也引起了廣泛關注。
為遭受企業人權侵犯的受害者提供補救是一個反覆出現的主題。民間組織的代表強調,需要確保提供司法和非司法機制,特別是為受採礦業影響的土著社區、人權捍衛者和工人(包括工會成員)等邊緣化和弱勢群體提供支持。
各國之間的分歧仍然存在,特別是關於條約的範圍——是應僅適用於跨國公司,還是擴展到所有工商企業——以及條款的可執行性。這些辯論凸顯了在彌合已開發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優先事項差距方面持續存在的挑戰。
第十屆會議既展示了進展,也揭示了持續的挑戰。展望未來,以下步驟對推動條約進程至關重要:
- 條約的成功取決於各國強而有力的政治承諾。民間社會的倡議工作必須持續施壓,促使政府將人權置於經濟利益之上,並積極參與條約談判。
- 氣候變遷、移民、衝突和環境惡化等全球性問題需要跨國解決方案。條約中關於國際合作和司法互助的條款應進一步完善,以確保其實際應用。
- 民間組織在放大受影響社區的聲音、追究企業責任以及施壓國家支持進步條約方面發揮關鍵作用。他們積極參與制定條約條款,對於確保其相關性和影響力至關重要。
- 為達成共識,各國必須採取務實態度,在主權關切與人權保護的必要性之間取得平衡。
- 條約應補充並強化現有文書,如《聯合國工商企業與人權指導原則》和歐盟的《企業可持續盡責指令》。明確的一致性將有助於緩解國家和企業因警惕重疊義務而產生的阻力。
政府間工作小組第十屆會議凸顯了製定工商企業與人權約束性條約的勢頭正日益增長。一些關鍵的進展,如額外資源的分配、任命法律專家以支持工作組並應對國家和民間社會的問題,以及2025年路線圖的通過(包括閉會期間專題磋商的計劃),重新點燃了代表們的希望。儘管仍有重大障礙,但利害關係人對談判進程的承諾為未來企業對其人權和環境影響承擔責任提供了樂觀的前景。透過持續的倡議、合作和創新,將全球商業實踐轉變為向善力量的條約願景正日益接近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