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巴布韋:政府希望華友鈷業等鋰礦企業努力實現在當地生產電池級鋰;但這一願景仍面臨多重挑戰
[翻譯由企業責任資源中心提供]
「津巴布韋要求礦企在當地生產電池級鋰」,2023年6月1日
津巴布韋礦業部長溫斯頓·奇坦多(Winston Chitando)於週三表示,津巴布韋希望在該國運營的鋰礦企業努力在當地生產電池級鋰,並可能在將來對鋰精礦出口徵稅。鋰作為一種電池用礦物質,對推動全球清潔能源技術轉型至關重要。而津巴布韋這個南部非洲國家,擁有龐大的鋰儲量,並希望借此振興其不景氣的經濟。在過去兩年中,包括浙江華友鈷業(Zhejiang Huayou Cobalt)、中礦資源集團(Sinomine Resource Group)、誠信鋰業集團(Chengxin Lithium Group)和天華新能源科技(Canmax Technologies)在內的中資企業已斥資超過10億美元在津巴布韋收購和開發鋰相關項目。
……去年,津巴布韋禁止出口鋰原礦,以遏止手採礦工猖獗地挖掘和走私礦產,並下令只能出口鋰精礦。這些鋰精礦被運往國外,主要是中國進行深加工。現在,政府希望礦企在生產鋰精礦之外更進一步。奇坦多在津巴布韋礦業協會年度大會上發表講話時說:「顯然,政府希望提升產業價值鏈,但這並不能一蹴而就。」他另外補充道,一些鋰礦開採商計劃最終在當地生產電池級鋰。」
他說:「對於政府而言,一旦我們擁有了一家在鋰精礦之外能夠實現增值並實現產業升級的實體,就有兩件事會發生:極端情況是禁止鋰精礦出口,這一情況不太可能發生;或者是[對原礦]徵稅。」華友於2022年斥資約7億美元收購並開發了津巴布韋的阿卡迪亞(Arcadia)鋰礦,但在去年6月曾表示無法承諾能夠在短期內生產電池級鋰。作為中國最大的鈷精煉商,華友曾表示津巴布韋和大多數非洲國家一樣,缺乏可再生能源和生產電池級鋰所需的關鍵材料,如天然氣和化學品,而進口這些材料的成本高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