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巴布韋:調查顯示,鋰礦開採導致家庭迫流離失所、河流污染,而企業的承諾空洞無物
(翻譯由企業責任資源中心提供)
《鋰礦夢,殖民現實:津巴布韋的礦產資源如何在眾目睽睽之下被劫掠》2025 年 5 月 10 日
比基塔(Bikita)數十戶家庭在熟睡中迎來推土機的轟鳴。深夜時分,一家外國礦業公司的測量員在當地官員的陪同下抵達,將一排排紅旗插入土地,那些紅旗隨後成了鋰礦區圍欄的標記。幾天之內,這些村民世代耕作的土地被劃為鋰礦開採區。沒人見過環境影響評估報告(EIA),也沒人獲得任何賠償。
鋰是全球能源轉型的核心——清潔能源、電動車、電池儲能皆依賴於此。然而,正如《東部先驅報》(The Eastern Herald)的這項調查揭示的那樣,這場能源革命背後的人類與環境代價,正被沉默所掩蓋。
《東部先驅報》獲得的內部文件和法庭文件顯示,超過3200公頃的農村土地在未經公眾審查的情況下被重新分類。在多個地區,總統令被用於將土地轉交給中資礦企,這些公司通過運營離岸空殼公司——而無需征得地方議會或土地所有者的同意。
津巴布韋國家稅務局洩露的一份審計報告顯示,從2022年第三季度到2025年第一季度,逾11億美元的與鋰相關的收入流出境外。這些資金通過如香港和毛裡求斯等低稅地區進行轉移,使礦業公司得以規避稅收責任。
洩露的雇傭記錄還顯示,在中資運營的鋰礦項目中,僅有13.7%的技術崗位由津巴布韋本國公民擔任。盡管津巴布韋本地培訓了地質專家,該國卻仍從中國大量引進工程師和勞工,且通常享有免簽待遇。
資源由中國開採,加工後則被西方企業所利用。特斯拉(Tesla)、比亞迪(BYD)、大眾(Volkswagen)等公司所用的鋰,大多在中國提煉,而原礦則來自津巴布韋。然而,迄今為止,尚無任何一家西方整車廠對原材料的來源進行盡責管理。歐盟的《關鍵原材料法案》(Critical Raw Materials Act)也未對境外提煉的材料設立可追溯性要求。人權觀察(Human Rights Watch)已將津巴布韋列為「合規盲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