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美國加征關稅,中資太陽能制造業產能面臨不確定性
(翻譯由企業責任資源中心提供)
《東南亞的中資太陽能熱潮將何去何從?》 對話地球, 2025 年 4 月 29 日
短短十多年間,東南亞已經成為了全球最大的太陽能設備出口地區之一,這一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中國制造商將生產活動轉移至該地區。
自2012年成為美國進口關稅打擊對象以來,中國的太陽能制造商便開始將生產線遷往東南亞,以規避貿易壁壘。
東南亞的太陽能出口主要面向美國,2024年上半年美國進口的相關設備中,超過80%來自馬來西亞、越南、泰國和柬埔寨。
2024年6月,當時的美國總統喬·拜登(Joe Biden),結束了對上述四國太陽能板的為期兩年的進口關稅豁免。
新的附加關稅促使多家中國制造商暫停或縮減產能,或將運營活動轉移至印尼和老撾,這兩個國家被豁免於新關稅政策之外。
中資項目在東南亞吸引了大量資本,創造了就業機會,並推動了當地產業的升級。
這類工業發展正是促使東南亞各國政府「幾乎一致歡迎並積極尋求」更多中國外國直接投資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過,並非所有中國投資都受到當地歡迎。
例如,中國企業信義集團(Xinyi)在印尼倫龐島(Rempang Island)設立的太陽能制造項目,在2023年引發了當地社區抗議。抗議者反對當局驅逐數千居民為該項目讓路的行為。
與此同時,分析人士也指出,美國關稅「可能促使生產商徹底離開東南亞」,轉而前往中東等地區。
然而,從短期來看,出口市場多元化的前景仍不明朗。
東南亞的本地市場可能成為應對外部不確定性的寶貴保障。
但是,其他地區正在迅速擴展清潔能源產業,東南亞已沒有多少時間可以等待」。
「這並不容易,因為早期產品,如多晶硅,其生產資本密集,且市場競爭激烈。但深入完善價值鏈,仍可能為中國企業和東南亞國家的長期發展帶來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