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usesaffiliationarrow-downarrow-leftarrow-rightarrow-upattack-typeburgerchevron-downchevron-leftchevron-rightchevron-upClock iconclosedeletedevelopment-povertydiscriminationdollardownloademailenvironmentexternal-linkfacebookfiltergenderglobegroupshealthC4067174-3DD9-4B9E-AD64-284FDAAE6338@1xinformation-outlineinformationinstagraminvestment-trade-globalisationissueslabourlanguagesShapeCombined Shapeline, chart, up, arrow, graphLinkedInlocationmap-pinminusnewsorganisationotheroverviewpluspreviewArtboard 185profilerefreshIconnewssearchsecurityPathStock downStock steadyStock uptagticktooltiptwitteruniversalityweb

內容有以下的語言版本: English, español,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簡報

2021年8月11日

負責任地「走出去」:中國全球投資的社會、環境和人權影響

Shutterstock (purchased)

自 1990年代末中國政府啟動「走出去」戰略以促進中國對外投資以來,中國企業的全球化佈局得以迅速擴展。 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BRI)加速了這一進程,之後中國承諾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與各國... 攜手打造綠色絲綢之路、健康絲綢之路、智力絲綢之路、和平絲綢之路,建設更具活力、更加開放、更兼穩定、更可持續、更多包容的全球化經濟。 」

隨著中國企業,尤其是能源、建築(包括基礎設施建設)、採礦和金屬行業的海外擴張,民間社會和媒體對——特別是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區——與之相關的社會、環境和人權侵犯的報導也不斷增加。

主要結論:

2013 年至 2020 年期間,企業責任資源中心(以下簡稱「資源中心」)記錄了 679 起與中國海外商業行為有關的負面社會、環境和人權影響的指控報導,以及 102次公司對其中部分指控的回應。以下的互動圖表以行業、地區和議題分類,顯示了這些有關社會、環境和人權影響的指控概況。您可先按行業進行過濾,然後再點擊地區及議題,以了解涉及的企業和相關指控的詳細訊息。

儘管中國對外經貿合作領域有了許多新興的積極進展,但中國成為負責任大國的願景可能受到以下不利因素的影響:

在治理較弱且中國投資佔主導地位的國家,涉嫌造成負面社會、環境和人權影響的指控數量較多:

  • 緬甸所佔指控數量最多(97),其次是秘魯(60)、厄瓜多(39)、老撾(39)、柬埔寨(34)和印尼(25)。 中國是所有這些國家的主要投資者或貿易夥伴。
  • 許多與緬甸項目相關的人權問題發生在軍事政變之前,這尤其令人擔憂。 考慮到該國不斷升級的嚴峻形勢,以及緬甸當局即將批准更多中國投資項目的可能性,公司必須實施更強有力的人權盡責管理,以確保在受衝突影響地區履行遵守國際人權標準和負責任商業行為準則的承諾。

採掘業和建築業涉嫌造成負面社會、環境和人權影響的指控數量較多:

  • 我們的數據顯示,金屬和採礦業(35% 或 236 項指控)、建築業(22% 或 152 項指控)和化石燃料能源行業(17% 或 118 項指控)的社會、環境和人權風險尤其突出。 隨著中國承諾實現《巴黎協定》規定的目標和建設綠色「一帶一路」倡議,中國在海外的可再生能源投資增長勢頭強勁。 然而,該行業有87項指控(13%)記錄,彰顯了相當高的人權風險。

企業透明度和問責不足:

  • 儘管中國的政策文件承諾促進企業公開和透明,但當資源中心邀請中國公司企業回應對其海外業務提出的負面社會、環境和人權影響的指控時,回應率僅為24%。 這一數字遠低於亞洲公司的總體回應率 (53%),也不及該地區其他主要經濟體的公司回應率——日本 (68%)、印度 (47%)、印尼 (41%) 。
  • 中資銀行的回應率為5%。 資源中心對中資銀行發起過20次邀約,只收到一則回應,表明中資銀行普遍較缺乏意願回應民間社會的關切,以瞭解其投資影響和改善社會、環境績效。
  • 行業協會和政府部門已制定指南和規則促進負責任商業行為。 這些文件為海外的商業實踐提供指引。 然而,我們的數據顯示指南的效力及其落實程度不容樂觀。 許多中國企業仍將社區和工人的權利視為較次要問題。 數據顯示,中國企業通常受到最多詬病的問題為:信息披露或環境影響評估 (EIA) 不充分(31% 的指控涉及這一問題),其次是土地權利侵犯 (29%)、生計影響 (28%)、勞工權利侵犯 (19%) ,以及污染和健康威脅(18%)。

積極進展包括:

  • 可再生能源公司回應率最高(36%),但所有回應都來自水電公司,沒有太陽能或風能公司。 儘管這一數字相較亞洲公司的平均回應率仍然略低,但比中國公司企業的平均回應率稍勝一籌。 中國企業有望在這一表現的基礎上再接再厲,促進清潔能源的「公正轉型」(just transition)。
  • 與未公開上市的公司(18%)相比,在不同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更有可能作出回應(回應率為 27%)。 證券交易所的各種要求(包括信息披露和治理方面的要求)、投資者的影響以及對上市公司更嚴格的審查可能促使這些公司更樂於與民間社會接觸。
  • 國有企業(其中許多也是上市公司)更有可能對指控作出回應,總體回應率為 27%;民營企業僅為 16%。

主要建議

鑒於本報告所闡述的挑戰,公司、行業協會、中國政府和東道國應把握機遇,進一步改善監管環境,提升在海外經營的中國公司企業的實踐表現。 在改進立法、制定綜合全面的指南和建立有效的執行機制的基礎之上,應通過以下三個關鍵路徑,採取行動優先應對跨國家和行業的重大風險: 改善透明度、人權盡責管理、申訴機制和救濟途徑。

閱讀報告

閱讀報告 (繁體中文)

進一步訊息

下載報告 (英文)

"Going out" responsibly: The human rights impact of China's global investments

新聞稿

中國海外負責任商業的承諾,因負面社會、環境和人權影響指控面臨考驗

更多訊息

探索中國海外投資有關的指導、案例